銀合歡別名白合歡,銀合歡原產中美洲墨西哥南部尤卡坦(Yu-catan)半島。大約在公元1600年以前傳入菲律賓,其后印度尼西亞、夏威夷、毛里求斯島、澳大利亞北部亦引種栽培。18世紀,印尼和非洲把銀合歡作咖啡、可可、金雞納和胡椒等作物的蔭蔽樹或氮來源樹種。銀合歡是一種芳療植物,原產于中美洲,價格昂貴,可用作皮膚保養、防腐殺菌、抗憂郁以及鎮靜劑。接下來小編為大家介紹下銀合歡的生態習性以及形態特征。

國內一些書刊、樹木(苗木)名錄上,把Leucaena glauca(Willd.)Benth.稱為銀合歡,而把L.leucocephala(Lam.)de Wit稱作“新銀合歡”。把這兩個拉丁學名看成是兩種植物是不對的,它只是異名與正名的關系,所謂“新銀合歡”,實際上就是銀合歡。此外,還有中名冠以地名的銀合歡,如“薩爾瓦多(新)銀合歡”、“菲律賓銀合歡”等,也都是銀合歡這個種,只不過是類型、品系或來源地不同而已。
銀合歡的生態習性
銀合歡生于低海拔的荒地或疏林中。
銀合歡為灌木或小喬木,常生于低海拔的荒地或疏林中。幼株對凍害比較敏感,成熟植株具有較強的抗凍害能力。由于銀合歡根系能夠深入到土壤深層,因此抗旱能力非常強。
銀合歡的形態特征
銀合歡為灌木或小喬木,高2-6米;幼枝被短柔毛,老枝無毛,具褐色皮孔,無刺;三角形,小。
銀合歡羽片4-8對,長5-9(-16)厘米,葉軸被柔毛,在最下一對羽片著生處有黑色腺體1枚;小葉5-15對,線狀長圓形,長7-13毫米,寬1.5-3毫米,先端急尖,基部楔形,邊緣被短柔毛,中脈偏向小葉上緣,兩側不等寬。頭狀花序通常1-2個腋生,直徑2-3厘米;苞片緊貼,被毛,早落;總花梗長2-4厘米;花白色;花萼長約3毫米,頂端具5細齒,外面被柔毛;花瓣狹倒披針形,長約5毫米,背被疏柔毛;雄蕊10枚,通常被疏柔毛,長約7毫米;子房具短柄,上部被柔毛,柱頭凹下呈杯狀。莢果帶狀,長10-18厘米,寬1.4-3厘米,頂端凸尖,基部有柄,縱裂,被微柔毛;種子6-25顆,卵形,長約7.5毫米,褐色,扁平,光亮。
銀合歡花期4-7月;果期8-10月。